离散制造
离散制造(Discrete manufacturing)是一种生产方式。与“连续型生产”相对应,称之为“离散型生产”。在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无论何种生产方式,产品都是通过一个个工序生产出来的。加工对象以额定数量通过多个工序实现等节拍地连续产出,为连续型生产方式;反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
在离散型生产中,实现不同工序加工的加工装备,在接续关系上是相对独立的;在连续型生产中,实现不同工序加工的加工装备,在接续关系上是相互连接的。当然,这种相互连接在链接工序完整性、连接方式、相关工序单位时间产出均衡上的不同反映了连续型生产方式的技术水平。
同时,加工件在工序间移动数量不同、各工序单位时间产出量不同、不能实现规律性地连续移动,是离散型生产的又一特征。加工件以一个额定数量在工序间进行相等节拍的连续移动,是连续型生产的典型标志。当然,移动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械手、机器人等是一类;管道、传送带、电动辊道、悬挂链等是一类;人工挪移或借助运载工具搬运等也是一类,等等,不胜枚举。移动方式也反映了连续性生产的技术水平。
离散型生产的加工对象,多为多品种、变批量(大批量和小批量并存);连续型生产的加工对象,存在着品种规格的局限性和一次性生产数量的限制,因此,人们进而推进生产线的柔性化,以适应加工件品种规格变化,减少换产带来的产能损失。
离散制造的持续改善目标,是连续型生产。
所有产品最初都是通过离散型方式生产出来的。人们在追求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的驱使下,利用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不断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关系,通过装备迭代改造,推动产品的连续性生产。从二十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到二十世纪末风行的精益生产,究其原理,都是在连续性生产构成要素上追根求源。
离散制造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之痛,是制造业管理的主题。
离散制造是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方式,无论从科技进步、资源整合、投资回报、价值构成、市场应对等不同维度分析,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离散型生产还是普遍存在的,是社会经济管理、工业管理、行业管理、企业管理不可回避的主题。
很多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一段加工过程(工艺流程)上,采用先进装备(设备与工装)实现了多工序的连续生产组合,如采用多工位专机,多轴加工中心等,实现了一个加工对象在一台设备上实现原来多道设备加工的功能;采用将不同工序装备(加工方法)顺序连接的形式,实现各工位以额定数量的连续生产,如部件装配线、总装配线、整机(车辆、飞机)脉动装配线等。这都是人们在现有科技支持下,平衡各种制约因素,对离散型生产持续改善的结果。产品实现过程在企业中的一段过程实现了连续型生产,并不代表这个企业的生产方式脱离了离散制造形态,因为,离散制造特征还在这个企业普遍存在。
清晰认知离散制造的社会存在和地位,准确认知离散制造的基本规律和要素,有利于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生产力改善目标,应用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提升策略与装备技术,推进切实可行的改善步骤,从而逐步实现“智能制造”、“智慧管理”、“黑灯工厂”乃至“未来工厂”。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产方式改变的最终目标,是包括客户服务、社会价值、生产成本、产能发挥、均衡生产等在内的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改变生产方式只是手段和方法。设定过于超前的目标,将造成社会资源的重大浪费;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为离散制造的企业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及推进连续型生产改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资源与技术资源。
时不我待,机不再来。社会发展的今天已经向离散制造企业开启了跃步提升的窗口,吹响了进军现代企业的号角。